中國時報【吳垠慧╱台北報導】

1987年7月14日傍晚、距離解嚴時刻前幾小時,藝術家陳界仁拿一個舊冰枕裝下當時的空氣,心想或許未來可作為反思的「對話物」。但對於生長在戒嚴體制下的陳界仁一代,身上早已承載戒嚴與解嚴後的各種「氣味」,這些經混合交織成的生長經驗,在日後的30年慢慢釋放,成為陳界仁創作的思考來源。

現於大未來林舍畫廊舉辦的「變文書Ⅰ」個展,就展出包括這只舊冰枕的《「氣味」紀念物II:1987年7月14日的空氣》,陳界仁梳理1996年來的創作脈絡,包括《魂魄暴亂》、《凌遲考:一張歷史照片的迴音》,《加工廠》、《八德》、《路徑圖》、《軍法局》、《台中房屋拉皮帝國邊界Ⅰ、Ⅱ》等影像和概念書寫。

戒嚴時,陳界仁以游擊式的行為藝術和策畫地下藝術展等方式,回應體制;解嚴後,對於如何理解和認識歷史與現實等問題仍有困惑,沉寂了8年。這段期間陳界仁重新審視成長經驗、家族史和生活周遭的軍法局、加工區、兵工廠、違章建築區等空間,1996年恢復創作後便由此參照出發。

陳界仁長期關注政經議題,特別是資本主義下的弱勢,2003年拍攝《加工廠》是他和當時已持續抗爭6年的聯福制衣廠成衣女工合作,返回惡性關廠卻仍屬資方資產的工廠內「工作」。由於女工們希望以「沉默」表達她們「失聲」的現實處境,本片以無聲方式拍攝。

除了呈現政經議題,陳界仁認為藝術的意義,不只在於對現實政經機制的操控策略進行揭露與批判,「更在於如何從相互學習的拍攝過程中,實驗新的社會關係,以及從難以言說的身體性經驗與記憶、人在精神碎裂下的幽微狀態、社會空間裡隱藏的各種模糊邊界地帶裡,藉由詩性辯證式的影像,開啟其他的政治與美學想像。」

陳界仁借用「變文」概念將這些年來的音像作品構想、物件、片段影像等重新組裝成跨域的當代《變文書》。「變文」源自唐代,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時,為便於傳教,透過「俗講僧」以講唱方式,將深奧的佛理轉化成一般人容易理解的話語和故事,「俗講」內容被書寫成文字就是「變文」。

倘若把陳界仁的作品內容都當成一次微型行動,匯聚起來便是一股力量,「有些事一旦被啟動,就可能產生裂變、散播出去。」

新竹電動床住宅裝修


90FABBA3C345C7CB
arrow
arrow

    tqqu8hxpk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